考研时最好报个考研培训班,尤其是第一次考研的大学生更应该报个考研培训班,建议考研报培训班的原因是什么呢?考研的小伙伴每天要复习的内容很多,一般没有太多精力去制定详细、合理的考研复习备考计划,也没有精力根据自己的复习备考进程而及时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复习计划。
1.中公考研:
①以优质课程、精品资料、实力教研、专业服务、前沿技术、科学管理及全方位品 牌建设,成为中国知名教育品牌。
②在二十余载考研辅导实践经验中,在对百万学员个案研究的基础上,依托一流研发团队,紧扣考试大纲和考试出题趋势,搭建了一套完整且能够帮助学员快速成长的“三体一图”,即能力体系、课程体系、培训体系和知识图谱。
2.文都考研:
①专注于大学生升学、就业和职业技能提升的专业化教育集团。
②是为大学生升学、就业和职业技能提升领域的高质量、高效率、专业化、集团化的教育集团。
3.新航道考研:
①师资团队由全国考研业界一线辅导名师组成,授课师资对阅卷和命题规律有着深刻的了解。
②设教学研究院,同时设有数学、英语、政治、专硕以及专业课等多个教学研究中心,师资力量雄厚,配备有专业的录课室、图书室、师资培训室等先进的教学设施。
4.启航考研:
①是一家主营教育培训的互联网+文化科技公司。
②是一家致力于成为全球一流公考、事业单位培训机构的知名教育培训机构。
5.高途考研:
①已成为中国国内事业单位、公务员及各类招录考试领域的龙头企业,在推动国内高端教育事业的同时,也坚持为*公务员、士兵选考等重大民生选调工作提供优质的培训服务。
②秉承“招聘与培训联动”的新理念,凭借稳定、实用、高效的招考辅导效果,成为业界一张耀眼的名片。
以上排名不分先后仅供参考,详情请电话咨询客服老师。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认识的发展过程
认识的发展过程
一、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常考点,易出辨析题】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其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统一: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
(2)感性认识要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的辩证法。
(3)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第一,理性指导下的感性深刻。正如毛泽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西不能马上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第二,感性支撑下的理性丰富。正如黑格尔说,同一句格言,年轻人的理解没有饱经风霜的老人的理解有内容。
4.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经验论片面夸大感性认识,根本否认理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唯理论片面夸大理性认识,根本否认感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
知识延伸
经验论和唯理论都有唯物与唯心之分。唯物主义经验论与唯心主义经验论区分在于:是否承认感性经验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唯物主义唯理论与唯心主义唯理论的区分在于:是否承认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易出选择题、辨析题】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必要性: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表面肤浅;理性才能解决本质问题,内在深刻。因此,感性必须上升到理性并接受理性的指导。
2.基本条件:第一,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必要性:第一,从实践方面看,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否则就是盲目的实践;第二,从
理性认识本身看,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易错提示
理性必须回到实践中去,说明了理论只有在与实践结合中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理论什么也实现不了,为了实现理论就需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这些说法不是讲理论不重要,而是讲脱离实践的理论、不与实践结合的理论毫无价值和意义。
2.基本条件:第一,理论要尽可能正确;第二,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第三,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
知识延伸
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是形成思想(物质变精神);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是实现思想(精神变物质)。两者既有分工,又密切联系,共同推动认识的发展。
三、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易出选择题、辨析题】
1.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思维能力,在认识中起主导作用。
2.非理性因素的类型及其作用:
(1)狭义的非理性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习惯、本能等,具有自发性、非逻辑性,对认识活动的发动与停止、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精神动力的作用。马克思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2)广义的非理性还包括人的灵感、顿悟、直觉和幻想等,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心理品质,其作用是借助少量事实,通过创造性联想而快速完成对问题的解答,使认识活动发生非逻辑的跳跃式上升。
易错提示
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相辅相成,共同促进认识活动的发展;但非理性因素要以理性因素为基础(袁隆平说:灵感使生长在汗水这块肥沃土壤中的智慧之花)。看不到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和片面夸大非理性因素的作用,都是错误的。
四、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可出各种题】
相关链接
这一组考点,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内容结合,可出大题。
(一)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的反复性是指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认识的无限性是指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不能总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总之,人类的认识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2.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第一,就客观而言,事物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也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的限制;第二,就主观而言,主体的生理状况、知识经验和认识能力总有局限性。
(二)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重要考点】
1.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个统一是具体的,是指主观认识与客观实践相符合,是在特定条件下的符合;这个统一是历史的,是指主观认识应随客观实践发展而发展。
易错提示
主观(认识)与客观(实践)的统一,不仅指主观正确反映客观,即主客观相一致,而且指主观反作用于客观。
2.割裂认识与实践统一的“右”的错误和“左”的错误:右倾是主观认识落后于客观实践,左倾是主观认识超越于客观实践。两者都给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造成重大损失。
(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1.创新的认识论基础是认识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理。事物的变化和人类实践的发展,要求人们不断进行创新。
考点点拨
创新的哲学基础还有:创新的唯物论基础是意识能动性原理(第二章第三节);创新的辩证法基础是事物永恒发展的原理(第三章第一节)。
2.创新的意义:
3.创新的类型及其关系:
(1)理论创新:是人们的思想观点及思维方式的创造性提升,是创新的前提和关键。(2)实践创新:是人们变革客观世界活动的创造性发展,包括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等。
(3)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和社会变革的先导,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等)。
4.创新的基本要求:
(1)首要条件是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从旧观念、旧体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才能从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2)必要前提是增强创新意识。无论何种创新都是创新意识的体现。只有增强创新意识,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勤奋是一把金钥匙,它会帮你打开知识殿堂的大门;勤奋是艘巨舰,它会载你搏击知识海洋的风浪!希望你能牢牢握住这把钥匙,努力学习,不懈追求,希望的大门一定会向你敞开。
该文章有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如有侵权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