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不仅要学习知识,家长更应该教会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及表达情绪的正确方法。大多数孩子这时候脾气暴躁、容易冲动打骂,就是因为不懂得如何化解负面情绪。这方面是需要家长来引导孩子的。
学校依托先进的心理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用心办学,以全天候不间断心理辅导方式,以军事化管理为辅助手段,配合文化课教学专业帮助青少年解决:性格叛逆、厌学逃课、早恋网恋、打架斗殴、亲情冷漠,离家出走,不知感恩,*倾向,自卑自闭,生活能力差,缺乏自信等成长问题。
积极探索教学模式,在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下和全校教职员工的精诚配合下,成功辅导青春期问题青少年上万名,有效帮助多个家庭解决孩子教育问题,有力化解了父母教育难题,极大促进了社会和谐,推动了社会进步。
是一所针对叛逆、网瘾、早恋、厌学逃学、奢侈消费、打架斗殴等问题青少年心理教育,行为教育及文化教育专科学校。
封闭式住校引导,是指综合运用心理辅导、行为养成教育、道德和法制教育、文化补习等多种教育方式引导孩子,找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和心理症结,让孩子恢复成长自信,矫正不良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亲子观。
学会崇美向善,学会自爱爱人,努力朝着成人、成才、成功的目标迈进;并塑造了孩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格,找到生活的意义和真正的人生目标。
成立于2011年5月1号,是一家专业从事问题青少年心理教育、行为教育及文化教育的专门机构。
以上排名仅供参考,详情可电话咨询客服老师。
孩子玩手机家长该怎么说?
1、不要在孩子面前一直玩手机
如果家长自己也控制不住玩手机,建议家长可以直接和孩子一起玩,让孩子带着你一起玩游戏。这样你和孩子就有了共同的话题,还可以一起探讨游戏,把游戏这件事放到明面上说。如果只是一味地禁止,孩子会想办法背着你偷偷地玩,那你就失去了管控的机会。
2、注意方式,放下手机需要一个过程
如若沟通方式无效,家长可以给孩子规定一个固定的玩手机的时间,与孩子做明面上的协定。孩子正值青春期,自尊心十分强烈,所以,一旦写下协议,孩子至少明面上会遵守。
与孩子立下君子协议,过程就需要家长与孩子斗智斗勇,对手机成瘾,戒掉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迅速解决的事情,所以,家长在这件事情上不要急功近利。
3、让孩子认识到手机的危害
作为家长,一定要让孩子知道,沉迷手机有哪些危害,比如:严重影响孩子的视力,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会让孩子沉迷网络:沉迷于网络游戏、沉迷于网络短视频(快手、抖音等)、以及沉迷于一些不健康的网络视频、网络图片和网络小说等。这些东西,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还会摧毁孩子的学习心理防线,消磨孩子的意志和进取心等。
4、父母和孩子之间互相监督
平常的时候家长总是会沉迷在手机里无法自拔,孩子有时候喊都喊不动,孩子好奇心又重,所以总喜欢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时间长了孩子看着父母在玩手机,自己也会忍不住的想要看,想要玩,有的家长为了让自己也可以玩,就会带着孩子一起看,这样就让孩子沉迷上了手机。
我们不妨自己先放下手机,和孩子商量,让孩子监督我们,我们监督孩子,谁在规定时间内玩手机,那就要接受对方的惩罚制度,不能有意见,赢了的人就可以接受规定好的奖励。用这种方式来让孩子接受挑战,对比强制性手段,孩子更喜欢奖励和鼓励,而且我们放下了手机,也会让孩子感觉到我们的诚意,他的心里也会平衡很多,自然也就乐意接受。
孩子经常玩手机的原因:
1、生活环境的限制
现在人们的生活环境,相较于以前有很大的差别。一般孩子们很少有出门活动的场地,往往一出门就是马路、各种店面等等,所以很多孩子被迫待在家里,渐渐的,功能繁多的手机就可能会成为孩子的“最佳伴侣”。
2、缺少家长们的关爱
家长们忙于作业,为孩子发明物质上的满足,对孩子的成长过程参与感较低,对孩子短少关怀,对孩子内心也有很大的影响,孩子在回到家中,只能经过手机打发时刻。
孩子经常玩手机的危害:
1、容易得近视眼
玩手机比看电视玩电脑更容易伤眼睛,毕竟手机的屏幕就那么点大,当孩子的眼睛长时间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看时,视觉神经更容易快速疲劳。一旦视觉神经长期反复受到这样不卫生的过度使用时,视网膜焦距就会变得越来越短,近视眼随即发生。
2、不愿意社交
因为很多时候孩子都沉迷于手机,不愿意和别人打交道,平时父母不在家的时候,就会玩手机。父母回来了,一看父母玩,自己慢慢地也形成习惯,喜欢玩手机了。平常出去的时候,本该是天性爱玩的年纪,可是却一直抱着手机,也不愿意和别人说话,影响了社交。以后也会慢慢地越来越不愿意说话,不愿意和别人接触的。
所以在这里小编提醒大家,家长如果能从小教育自己的孩子为他人着想,避免以自我为中心,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也会主动约束自己的言行,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而不是成为一个放纵自己言行与欲望、叛逆心理强烈的“问题孩子”。
该文章有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如有侵权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