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需要经历报名、初试、复试、调剂、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录取这些阶段,尤其初试、复试最为关键,初试要求参加四个单元科目考试,复试要求参加笔试和面试。复试完成后参加体检,体检通过后正式入学。对这方便不了解的建议多咨询下老师哦!
1、搜集最新专业课书籍和历年真题。
下一步工作就是详细整理专业课程的逻辑结构,然后对照专业试题,看看曾经的考试重点落在哪里,并揣摩其命题思路和动机。通常反复出现的考点和尚未出现的考点成为今后命题对象的概率很大,因为前者可能是专业“兴奋点”,后者则填补空白。
2、了解考试出题范围。
上面通过研究分析历年考题摸规律的方法很不精确,而且一旦命题教师更换,可能吃大亏。广泛地咨询该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有助于了解最新情况。最好的方法还是打听出命题教师,然后争取旁听其授课,或者报个辅导班,辅导班老师会给你凭着多年经验给你一些指导意见,这个效率最高,最节省学习时间。
3、获得试题真实答案。
专业课真题一般都不附标准答案,全靠自己琢磨可能会有偏颇。比较好的方法是直接请教辅导班老师;退而求其次可以去请教已经通过考试且成绩较高的研究生,并且应该多请教几个,争取全面一些,实在不行可以加一些考研讨论群去获得帮助。
4、专题整理。
专题整理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对付试卷中比较棘手的简答题和论述题。不仅可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专业知识的系统化和融会贯通。根据一些重要的原理性知识,结合当前热点问题,为自己列举出一系列问题,然后从教材及专业杂志中整理答案,有可能请教学长或导师,力求答案尽量完整、标准。整理完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拿出来温习一下,看是否又产生了新的答题思路。
5、对出题老师保持关注。能够得到当面请教的机会更好,不行的话也要打听到该师的主要的学术观点、重要的专业论著(如博士论文等),仔细研读,争取把握其研究热点,也就往往摸到了考查的重点。如果不幸确实不知道谁出题,那就只好将几个重要的专业老师都列入了解范围。
一个人生活中的失意乃至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心理的而不是现实的,是技术性的而不是宿命的。现实至多为失败者提供了解脱的借口,而对宿命的信仰最终无情地扑灭了成功的任何希望。
该文章有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如有侵权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